一年级的孩子,父母一定要先“陪”再“养”
进入小学后,当发现小盆友学习不好或者习惯不好时,有的父母十分着急,有的认为无所谓,觉得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,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我们该怎么客观面对呢?
结合最近看到的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,今天,李品老师来和各位爸爸妈妈聊聊进入一年级之后,孩子遇到一些问题时,我们该怎么面对。
NO1:有的父母说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,认为学习成绩和态度之间有很大关系,是这样吗?
不完全是!主观能动性对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。但是还有一个比它更重要的是先天的生理方面的素质。一些孩子学习不好,并不是他不用功,而是先天存在学习能力不足。明明是很简单的道理,孩子总是想不明白,这就是学习能力不足。教育学上谈学习能力可以分为听、说、读、写、算、拼几大部分。从心理学上看,前面所谈的视知觉、听知觉等几方面综合起来,就构成孩子的学习能力。比如刚才说的听觉注意能力,就是听知觉中的第一项能力。有时孩子不是态度不好,而是这方面的能力不足。很多父母认识不到这些。
NO2:低年级的孩子学习不好,有的父母十分着急,有的认为无所谓,觉得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,到底怎么客观面对呢?
我强调孩子一年级时,父母一定要陪着孩子学习。有的专家说陪孩子读书容易让孩子丧失独立性,我觉得简直是悲哀至极,说这些话的人太不负责了。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,生活会发生很多变化,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人生使命的变化。幼儿园的任务是玩,上学的任务是学习。怎么学?怎么写作业?孩子并不知道,需要父母的指导。尤其对于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,父母天大的事情都没有陪孩子写作业重要。
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,概括为回家八部曲:一是放好书包换鞋衣,不能随便乱扔书包没收拾;二是讲究卫生把手洗,你看孩子放学回来洗手的水都是黑的。三是一定喝水吃东西,强调喝水吃东西,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喝水很少,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很少主动喝水。为什么吃东西呢?因为中午12点吃的东西,到下午三四点时已经在胃里排空,孩子体内的血糖下降。这时补充食物,可以使血糖恢复,孩子写作业才有精力。吃一点就够,不要太多。四是赶紧坐定先复习。复习当天老师讲的内容,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。五是再做作业心有底。听了老师讲授,作业是否会做,这叫知识的迁移。六是检查对错需仔细。孩子自己检查,但是父母要告诉他怎么检查,要先检查方法,然后再检查细节。七是明天学啥先预习,这样第二天听讲才能有针对性。八是收拾准备好欢喜。学习之后,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具。这样一步步做下来,孩子会很有成就感的。
当然,这一切都要父母的参与。对于一个刚上学的孩子来说,放手不管意味着父母不负责任。我的口号是,升学的孩子不容易,父母必须为孩子付出一定的心血。不然,对孩子来说会很委屈冤枉的。试想,一个成年人新换一份工作时,内心都有惶恐不安的感觉,更何况一个6岁的孩子。他很无助,他哪里知道怎么办呢?当父母的怎么能甩手不管呢?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父母!
对孩子来说,6岁入学是一个重要阶段,12岁时小学升中学,也特别关键。至于中考和高考时,孩子大了,会自己管理,而6岁和12岁时孩子比较弱小的,面对新的学习生活,最需要父母作为自己的支撑力量。有的父母是不懂得孩子的内心需要,以为给孩子送到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。事实上,物质和精神完全是两回事。
离开扎实的知识基础,空谈能力是无知的表现。因此,做一些重复性的作业是有必要的。
NO3:小学一二年级有很多重复性的作业,有的父母认为,孩子都会了,重复那么多遍没有用。所谓“会”的标准是什么呢?
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李静老师的做法是:每周五默写本周学过的生字词。成绩90分以上学生,下周教的生词,一遍都不用写。80分—90分的学生要写一遍。70分—80分的写3遍。60分—70分的写5遍。对于60分以下的同学,老师会设法告诉父母:你们家的孩子本周生字没有过关,必须加强。至于写多少遍,你们看着办。这种做法提示孩子上课专心听,用心写一遍就掌握,而不必写那么多。每周都这样,有的孩子很快乐,每天都不用写语文作业。我们称之为分层教学。老师很重要,我们很多老师不是把孩子教会的是训练会的。
数学是熟能生巧的科目,老师规定多少题,孩子就老老实实做吧,尤其是口算。有一些中学生理科学业不良,原因就是小学数学中100以内的计算不过关。再深究下去,是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计算不过关。
NO4:有些父母认为那么简单的加减法会了就可以,不必强调计算的速度,以后都用计算器了。这种想法有道理吗?
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人的思维就是大脑的工作能力,包括三个方面:速度、正确率和持续工作的能力。要想让孩子数学好,不仅要脑子转得快,算得准,而且要能连续计算很多题目。如果别人能连续算100道题,你算到50题就累了,或者错误很多,只能说明你思维能力差。通过做数学题提升孩子大脑思维的速度和正确率是非常必要的。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,口算必须过关。那种做知识简单重复的作业对孩子不利的想法,在学习数学角度看,是讲不通的。其实,语文老师让孩子写的遍数多,孩子手的精细肌肉运动会比较好,而且孩子的字也会好看一些。
很多父母认为,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很简单,没必要细究,以后主要看能力。可是能力从哪里来呢?就是扎实的知识基础,广博的知识视野,合理的知识结构,良好的知识素养。这才是一个人的能力。有些人离开基础,空谈能力和素质,无知难道是一种素质吗?因此,孩子很多基础性的学习,父母是千万不能小看的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,一些父母把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开发创造力对立起来,这也是不对的。子曰:温故而知新。你都没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怎么能看得高、看得远呢?离开了积累谈创新是开玩笑,你还没有走到知识的前沿,怎么谈创新!当然,我们不能责怪这些父母,毕竟他们不是学教育的。要怪某些“专家”——专门骗人家,说什么:孩子要那么累干什么,玩一玩吧!难道玩就能把一个孩子玩出成就来?难道韩愈“业精于勤荒于嬉”他没听说过?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!英国有句谚语:不砸破核桃壳就吃不到核桃,不能忍受学习的痛苦就不会有幸福。孩子连这点苦都受不了,谈什么成功?正所谓:学海无涯苦作舟;梅花香自苦寒来。有的父母觉得现在生活很好,何必让孩子再受苦呢?假如记忆可以移植,父母能把自己大脑的知识和经验都给孩子,孩子就不必受苦了,可惜不能。人类所有的知识积累都是从零开始,一座知识的大厦都是小小的知识点积累起来的。
NO5:马虎是低年级孩子的常见现象,如何看待马虎?
马虎是孩子的视知觉能力发展不足,有些随年龄增长就好了,有些是好不了的。8+9口算是17,写下来就是71,孩子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。有的孩子在草稿纸上算对了,可是抄写到试卷上却错了。有的孩子自己考试时出错,而再做时又能做对。有的父母就是认为孩子是粗心,态度不好,实际是能力问题,孩子也不愿意错。
小学阶段的学习一定要抑长补短,抑制好的方面,加强不好的方面,这叫均衡发展,全面发展。根据经济学上的木桶理论,最短的板块决定容水量。小学都是基础的知识,父母要想办法把基础的知识给孩子补上来。到了高中以后,父母可以引导扬长避短,充分发挥长项。教育是分两个阶段的,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是最基本的教育,缩小差异。高中之后则扬长避短,差异发展。到大学时孩子就由面宽的“拖拉机”转变为专一的“钻探机”了。所以,父母不要轻视小学阶段的任何方面的学习,听、说、都、写、算、拼都要好。
最后我想说:
接触这么多孩子,程度、习惯各种参差不齐。我们一直在强调既然孩子在入学时不可输在起跑线上,那么,家长应该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努力拉小这种差距。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,可是家庭的学校教育没跟上造成这种现状,老师和家长就得努力在最初赶上,否则,孩子越来越大之后,家长和老师都会无从下手,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是如此,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,后悔就来不及了。
从入学的最初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什么都的自己做,才能得到锻炼。得承认孩子还小,需要家长的扶持与监督,回想起来,让我觉得这些家长很幸运,因为孩子在他们的帮助下,有的已经很快赶了上来。而最近在试卷改错的作业中,我又似乎看到,有个别家长以锻炼孩子能力为名,让孩子自己在抄题改错,莫名的让我想起了“孤胆英雄”,我为孩子感到一种难言的心酸,尤其是班里有不少父母没时间管孩子,把孩子放在了老人那里的,以至于孩子在自己的写话中写到“今天,我回到爸爸妈妈家吃饭。。。。。。”嗨,清官总是难段家务事,希望这些家长不要推卸自己的责任,养儿育女都很不容易呀,其中的甘苦只有真正管孩子的家长才能真正体会。
家长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,是不是也该想一想现今社会该怎样培养呢?